從台北動物園的恐龍館到侏羅紀公園

在臺北市立動物園的教育中心地下一樓,有一個恐龍館,是我很喜歡去的地方。由於恐龍館頗為陰暗,裡面展示的恐龍模型又很大,年紀太小的小朋友進去那裡面都會哭。也因為通常裡面空無一人,手機訊號也很差,就成為我的私人思考最佳地點。

 

但是在六七年前,當我在裡面晃的時候,我突然有種毛毛的感覺,好像有人在打量我窺伺我……。我停下腳步看了一圈,恐龍館裡面沒有其他人啊!然後我往回走到讓我覺得最不舒服的地方,仔細看過之後,發現霸王龍的眼睛在動只要我經過牠前面,感應器就會讓牠的眼睛前前後後追著我走!但是,那原本是不會動的!!!

我走進辦公室問:「霸王龍的眼睛怎麼會動了?!其實還有另一隻會噴氣一隻的脖子會上下活動,有空時請自己享受發現的樂趣答案是當時的園長希望恐龍不只是靜靜不動的模型,所以相關組室編了預算幫牠加工,但大部分的人並不知道,於是就有了這種「驚喜、驚駭、驚嚇」的效果。

光是模型的眼睛,而且只有眼睛追著我動,就已經能夠讓我產生自己成為獵物的感覺了,假如是真的暴露在那個環境下?那可就不是單純用刺激緊張可以形容,而是生死關頭了。麥可克萊在《侏羅紀公園》中,充分讓我們藉由文字產生被恐龍獵殺的臨場感。那是和看電影所不同的感覺。因為在大銀幕中我們是隨著導演的節奏走,在看書的時候,卻能依照個人的不同經驗,讓克萊頓帶領我們進入自己的恐懼之中。既怕卻又欲罷不能,就是克萊頓的魔力。

我熱愛麥可克萊頓。他的書,我每一本都有買;由他的原著拍成的電視電影,我通通都有追。而且有不少還是在不知道他是原著作者時就已經迷上了的。因為他的小說即使是虛構的,也都依著他的科學家精神及深厚的知識學養,對醫學、生物、科技等各種主題做過調查,看出其未來的發展及可能造成的影響,再從中找出問題點加以著墨。他就像這本書中的馬康姆博士一樣具前瞻性的走在時代前端,提醒我們生命自會找到它的出路,潛在的不穩定性是無可避免的。

侏羅紀公園裡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恐龍。牠們被製造出來的方法,不但讓讀者及電影的觀眾們對於基因工程有了粗淺的認識,也讓內含動物的琥珀價位水漲船高。但是我相信大家在看完書(或主要是電影)之後最深的印象,就是人還是不應該隨便對自然加以干預,不論那是在複製生物、製造生物,或是其他有違科學倫理的事。

對於恐龍,有一件很有趣的私人觀察,就是喜歡恐龍的通常都是男生,而且是小男生。不論小時候再怎麼喜歡恐龍,對恐龍如數家珍,當年紀到了二位數時,不知道為什麼那種狂熱就會消失。僅剩的少數人,則有可能成為動物學家。光是從電影《侏羅紀公園》到最近的《侏羅紀世界》,我們就已經能夠看出後者的編劇遠遠不及克萊頓。因為對於恐龍的認知,在最近的二十年來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溫故知新。邊看這本《侏羅紀公園》,邊對照現在的新知,一定能夠讓大家重新愛上恐龍這類在六千五百萬年前就已經滅絕的動物。

最後,我要偷偷告訴你,假如你和我一樣對恐龍有真愛,那就一定不能錯過臺灣博物館的土銀三館。那裏可以邊坐著喝飲料,邊看大廳的恐龍及四周的動物標本。帶一本侏羅紀公園》去那裏看書看恐龍,絕對是人生一大樂事喔。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422
發表評論
暱 稱: 密 碼:
網 址: E - mail:
驗證碼: 驗證碼圖片 選 項:
頭 像:
內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