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海洋的台灣,就像離了水的魚

attachments/201403/5481710133.jpg
  這些年來連寫帶譯,已經出了將近一百本書;但要我為父親的書來寫序,還真有點為難。然而我看著這本書,越看,對他的敬意就越多了幾分。

  雖然我一直在努力,不要靠老爸的蔽蔭;但是自己有今天,其實還是因為有了個虎父(無犬子那個)跟虎媽(很流行的那個)無誤啊~。(逃)
  台灣是個島國,四面環海,早年卻因戒嚴跟海防,讓一般民眾不太可能去到海邊、親近海洋,更何況是認識海洋與愛上海洋了。
  在物資貧困的年代,也不可能有水族館;連有海洋及漁業相關科系的大學院校,也都屈指可數。一般人除非是去漁港或魚市場,不太有可能看到什麼食用魚以外的水生動物。
  在這樣的環境下,不認識魚跟牠們的生態,不知道海洋中有非常豐富的生物存在,自然就不會對牠們產生關心,更不用說保護及保育。
  在中小學課本只有國立編譯館一種「部編本」的年代,甚至中學裡還沒有「地球科學」這一門課時,地理課本裡幾乎都只介紹地上的一切。因此小學三年級下學期的國語課本裡,「海底奇觀」與「拜訪張教授」這兩課,就成了很多台灣人認識海洋的啟蒙教材。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這兩篇課文的內容,一篇是來自父親的這本著作,一篇則是父親的經歷。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是因為父親,才得以「看見台灣的海洋世界」。
  我很常在演講中或文章裡提到,專家學者必須是這一領域真正的翹楚,才有能力配合聽眾讀者的年齡背景,用對方能瞭解的詞句,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講得簡單明白,不會有誤。
  相反的,半吊子或不求甚解的人,才會用專有名詞來嚇唬或呼嚨別人,搞得聽眾讀者不懂,自己也越弄越糊塗。
  台灣的陸地資源並不多,被稱為寶島的理由,其實正是因為它屹立於海中,但這卻常被人忘記。現在的台灣,跟海洋有關的場館有海洋公園、海洋世界、海生館、海科館等等,再加上各種不同的平面與電子媒體,大家認識海洋及海洋生物的機會已經多了非常多了。
  但在三十多年前,父親在台大動物系任教,又擔任中研院動物所所長,有感於兒童(甚至青年與成人)對海洋陌生又好奇,偏偏又沒有真正專家所編寫,簡單且正確的課外讀物。為了讓大家多認識一下海洋,才寫了他的第一本科普書,或說是海洋書,還是魚兒書。
  對於自謙(其實是真的)國文不太好的老爸來說,要不是他真的那麼愛海、愛海洋生物、想讓大家認識海洋,當年絕不會在「萬忙」中去找自己麻煩,寫這本書的。
  結果書出版後,不但廣受大朋友小朋友的歡迎,還在兒童文學家林良先生的支持下,被選入部編本的小學國語課本裡。多年以來,「強迫」小朋友跟青少年學習了基礎的海洋知識,這些素材在今天看來,依然是輕鬆易讀。
  不過當時因為還沒有電腦排版,彩色印刷也昂貴,加上在編定章節、標題與圖說文字等諸多地方,在今日看來,還有諸多的不足。
  因此他將本書重寫新編,盼望帶領新的一代認識海洋、認識海裡的魚,認識台灣的海洋資源,然後,再一起來保護台灣的海洋、保育海洋中的生物多樣性。因為他相信:「少了海洋的台灣,就像離了水的魚。」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8087
發表評論
暱 稱: 密 碼:
網 址: E - mail:
驗證碼: 驗證碼圖片 選 項:
頭 像:
內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