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裡的動物園,現實中的動物園《30街的兩匹斑馬》

attachments/201303/3751433775.jpg attachments/201303/2086571606.jpg


當讀癮出版的主編問:「知不知道加薩有個把驢子畫成斑馬的動物園?」「有沒有興趣讀一本跟這故事有關的小說?」時,我立刻給了兩個肯定的答案:「有,我看過媒體報導。」「好,我想讀這本小說。」
讀完《30》這本小說之後,我做了幾件事:一、詢問業內的朋友有沒有辦法幫故事中這座「歡樂動物園」什麼忙?二、每見一個外國動物園界的朋友,就問他們知不知道這則「舊聞」、認不認識那個園長?三、以破個人紀錄的速度,寫了一個故事。
我在外國動物園服務的朋友們都不知道這則「舊聞」,也不認識園長。雖然國內的朋友表示「我們可以幫他們想想辦法」,西亞的朋友也說可以幫我問問以色列、讓動物可以順利抵達新家,但我認真查過歡樂動物園的近況之後,卻很遺憾地發現:動物園已經關閉了。而且,在關閉之前,動物園裡的物種比之前更少,有些展示場甚至必須以布偶代替真實的動物展出。
在日本有個流傳於動物園業界、關於遊客人數的辛酸笑話。根據大家的經驗,一個人一輩子只會去動物園三次:小時候、結婚生子後帶小孩去、以及帶孫子去。在某些地方,最後一項會被「第一次約會」所取代。
無論是哪個國家的哪所動物園,遊客人數都是評鑑動物園的指標之一,門票收入也是影響動物園營運的重點,所以如何在不影響動物福利、不譁眾取寵的狀態下吸引更多的遊客到動物園,讓工作人員傷透了腦筋。
以廣義的博物館定義來說,動物園也是一種博物館,展示的是活體動物。從前動物園是皇親貴族炫富的象徵,故多以收集珍禽異獸來展現實力;現在的動物園則除了遊憩觀光之外,還擔負保育、教育、研究的責任。動物園被稱為「現代方舟」,因為我們希望在野外數量急劇減少的瀕臨絕種動物及珍貴稀有動物,都能藉由動物園的幫助,恢復能夠維持正常運作的族群數,不至於從地球上消失。
在台灣募款進行野生動物保育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連人(流浪貓狗)都顧不好了,哪顧得到野生動物?」台灣如此,戰火連連的加薩走廊更是如此──遍地焦土民不聊生,人都沒飯吃了,何況是動物?所以小說中歡樂動物園園長馬哈茂德,在艱困的狀態中想盡辦法維持動物園的營運,衷心期待的,是動物園能帶給小朋友歡樂與希望。可惜斑馬死了,動物園裡只剩下常見的家禽家畜寵物。
他想到的唯一辦法,是把驢子染成斑馬的顏色,讓大家體會他的心意,跟他「共體時艱」。
飼養動物是很困難的。每種動物都有各自的特殊需求,不是草食性動物就餵草、肉食性動物就給肉那麼簡單。大家都知道無尾熊只吃尤加利,卻不一定知道牠們也不是每種尤加利都吃。現在世界各地有大貓熊的動物園可能比有無尾熊的動物園還多,主因就是澳洲政府一定要確認即將飼養無尾熊的動物園能夠確保無尾熊吃的尤加利種類正確、不會斷糧,才會讓無尾熊「出國」。斑馬雖然沒有那麼挑剔,但仍得準備青牧草、乾草、粒狀飼料、苜蓿草粒等,再補充礦鹽、綜合維生素等等微量元素。在兵荒馬亂的戰地、連人的食物都沒得運補時,「餵飽斑馬」不但不是當務之急,可能還得謝謝當地居民沒把牠們宰來吃(這在非洲的動物園真的發生過)。
故事中的詹姆斯把馬哈茂德帶到紐約,幫他介紹布朗動物園園長、聯繫其他動物園,得到許多他想帶給家鄉小朋友們、由其他動物園贈送的動物。在真實生活中,動物園的動物通常都是「交換」來的。每個動物園都會有張「想要與多餘清單(Surplus & Wanted List)」,標明動物的性別與歲數,好用自家動物園裡個體數較多的物種,跟別家動物園交換自己想要的物種。這套運作「有關係就沒關係」──假如人脈足,朋友多,交換動物的事只要兩句話就談得定;而像馬哈茂德這樣,動物園處於偏遠的戰區、什麼人也不認識的狀態下,即使有動物可以跟別人換,也會因為沒有門路、不知該跟誰談而無計可施。由於所有動物管理員、獸醫、園長等都希望自己的動物到別的動物園後能過得幸福快樂,所以在戰爭沒有結束、或歡樂動物園能確保動物們不會斷糧斷水之前,不太可能有動物園真的贈送動物,至少不會贈送珍貴稀有的物種;真要贈送,也會附贈足夠吃上一年以上的飼料,以免自己從小養大的動物到別人家後餓肚子。
經常有人質疑動物園存在的必要性。有些人覺得動物被關在動物園的狹窄空間裡很可憐,要看獅子斑馬長頸鹿,去非洲就好了,想看大象老虎,到東南亞就有了。可是,並非家家戶戶都有出國看動物的財力,而動物們在原生棲息地時,也不是想看就看得到的。
動物園是一個教育的場所,讓我們實際看到動物的形態大小、聽到動物的咆哮低吼啁啾、聞到動物的各種氣味,那不是從網路、電視或書籍就能得到的體驗。看到大象的龐大、長頸鹿的高度、狼嚎獅吼,會讓我們體會到生命之奇。認識牠們、敬畏牠們、喜愛牠們,然後才會想要去保護牠們、研究牠們。為了讓動物園裡的動物能夠生活得健康快樂,全世界的動物園工作人員都絞盡腦汁在做「環境豐富化」,讓牠們的生活盡可能接近野生動物,保持原有的生活型態,而非囚禁。
30》是個動物園的故事,是個創意的故事,也是個希望的故事。這個真實故事就像骨牌一樣,接力式的啟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也讓我寫了一個故事。那你呢?要接棒嗎?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8437
發表評論
暱 稱: 密 碼:
網 址: E - mail:
驗證碼: 驗證碼圖片 選 項:
頭 像:
內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