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文學的聲音《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推薦

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這本繪本,是基於科學家們找到的一頭鯨魚發出的聲音跟一般的鯨魚不一樣、動物學家們推測牠可能會因為這樣而沒辦法跟同類溝通,在發表之後成為許多人的靈感引用、衍伸後的作品。假如你有空用關鍵字「赫茲」、「鯨魚」上網搜尋,你會發現同樣的一則科學報導,在經過多人、多方轉載流傳討論之後,會產生多少不同的版本、編成多少不同的故事,不管那是平面還是電子媒體、不論那是書籍電影或是戲劇。

  

我雖然叫青蛙巫婆,但是在唸碩士班的時候,我的研究主題是「白頭翁與烏頭翁的叫聲比較」。先不管在我畢業後的許多研究者用遺傳學做出來的結果,或是這兩種鳥的現況,(以下全以我那時候的狀況來說)在我做碩士論文的「上個世紀」,白頭翁和烏頭翁是不同的物種,烏頭翁還是台灣的特有種。牠們的分布很有趣,以台灣的楓港—太魯閣為界畫一條線,白頭翁在這條線的北邊,烏頭翁在這條線的南邊,在這條線上會同時有這兩種鳥,而且在這條線上的白頭翁和烏頭翁會雜交!

  這個現象非常的有趣,因為一般來說,不同物種在自然狀況下並不會雜交,即使像獅虎、騾子那樣被人類配種,生下來的後代也不會有繁殖能力。所以在台灣居然會在白色頭的白頭翁、黑色頭的烏頭翁之外,還出現頭上的白色黑色分布不均的雜頭翁,就成為我學姐的碩士論文,我在她畢業去美國的幾年後接著做這個題目,兩年後有現在已經成為保育重責單位長的學弟接著做,我的指導教授之一的劉小如老師研究室也一直有學生和助理接續這個主題,以不同的方式(包括遺傳學)繼續研究。

  回歸聲音這個部分。我當時想說牠們是不同物種,但是除了頭上的「帽子」顏色不一樣以外,是不是因為「講話能通」,所以可以「在一起」呢?於是我每個月有一星期在臺大校園(白)、一星期在墾丁國家公園(烏)、一星期在楓港枋寮枋山(白、烏、雜)一星期在天祥太魯閣(白、烏、雜)錄音。我在做調查的時候是每天身上揹著一整天的食物飲水、錄音機、電池,脖子上掛著我的尼康FM2相機加上500的反射鏡頭、手上拿著圓盤集音器,就這樣從天沒亮等鳥起床走到天黑牠們去睡覺為止。只要看到有「我的鳥」在叫,就把叫聲錄起來,用我僅剩的每個月在台北的幾天,回研究室用我的指導教授林曜松老師花大錢幫我買的全台灣第三台聲音分析儀(另兩台分別在台北市的某警察機關,另一台在臺大視聽館)跑聲紋,看牠們的聲音頻率高低、叫聲快慢、「唱歌」曲目、「歌單」組合⋯⋯。

  我用國字、注音、英文字拼出193種所有我錄到的叫聲,然後看不同的實驗地的鳥分別會叫其中的哪些。叫聲寫法像是「啾啾唧啾啾」、「啾啾唧」⋯⋯,劉小如老師表示:「我怎麼聽都不覺得是啾啾唧啾啾啊」。我說:「台灣的鳥類圖鑑寫的是『巧克力、巧克力』呢!」這就像同樣是杜鵑、中文裡描述牠們的叫聲是「布穀、布穀」,英文是「cuckoo」、日文是「ka-koo」一樣,每個人在聽聲音時的描述都很主觀,只有用聲音分析儀跑出來的聲紋數據才是客觀的。而我在查資料的時候發現比我還要更早一個世紀的1890年代,研究動物叫聲的研究者們,居然是用五線譜來記錄聲音的!真是強大到甘拜下風也不足以表達我的敬意。

  我後來在研究青蛙的時候一樣也有錄音跟分析聲音。但是不論是對於哪種動物,我也只會用數據統計牠們在叫什麼樣的聲音的時候是在做哪種行為,並不會以擬人的方式幫牠們說話。這就是科學跟文學最大的不同之處。

  所以,以我個人來看這本繪本時,我覺得她的重點是以優美的文字與圖畫帶我們進入故事中,讓我們沈醉於其中,並在闔上書時,記得「鯨魚會叫、會唱歌,叫聲是用來彼此溝通」。看完一本書,只要能夠記得一件科學知識,對我來說就已經很棒了。此外,就像大部分的蝙蝠是用超音波溝通,只是人類聽不見而已一樣的,我們對於任何事物,都應該要保持開放的心胸,不要以人類自己為中心來判斷。對於生活周遭的動物,也請把牠們當成動物、給牠們適切的對待而不是當成「小孩」摟抱親吻穿衣坐娃娃車,才不會愛之卻反而害之啊。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602
發表評論
暱 稱: 密 碼:
網 址: E - mail:
驗證碼: 驗證碼圖片 選 項:
頭 像:
內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