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保育計畫
作者: 青蛙巫婆 日期: 2007-12-30 11:49
林業試驗所的趙榮台副所長長期在野外研究穿山甲,是穿山甲研究的召集人;臺北市立動物園因為長期飼養穿山甲,又經常會收到由外界送來的救傷穿山甲,就負責研究穿山甲在飼育狀態下的行為、分析及調配適合穿山甲吃的食譜、以及訂定收容穿山甲時的檢驗流程;臺大森林系負責調查穿山甲在野外的洞穴使用方式等;財團法人台北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則負責聯繫與記錄等行政事務。
全世界只有亞洲和非洲有穿山甲,加起來一共七種;而有飼養穿山甲的動物園,則真的可說是「屈指可數」,因為穿山甲很不好養,也幾乎沒有飼育下的繁殖記錄。穿山甲目前面臨的危機,除了被獵捕作為肉用、中藥用、皮革用之外,還有因開發而產生的棲息地減少等等。據說到1980年代初期為止,台灣每年加工作皮革產製品的穿山甲皮高達數萬張;而在像通乳丸等的中藥,至今也還添加了穿山甲的鱗片所磨成的粉,甚至連包裝盒上都畫了穿山甲的照片。
最近幾年,大概是因為保育風氣漸盛,從前大家對路邊的動物視而不見,現在卻會撿起來送到專責機構來作收容與救治。也因此,不論是轉手的或是直接收的,動物園每年也會收到不少穿山甲。
不過就像前面提過的,穿山甲很不好養,尤其是因各種理由而被送到動物園來的個體,更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存活率並不高,所以在這個穿山甲保育計畫開始之初,就是要制定收容穿山甲的流程、確立穿山甲的飼糧配方。然後,再同時進行飼養下及野外的穿山甲的行為觀察,以及個體對洞穴的使用方式。
簡單的說,就是要替每隻穿山甲都留下個體的記錄,量身高體重、作體檢、抽血、打晶片,建立穿山甲的資料庫。
而飼糧配方的重要性,在於剛送進動物園內的穿山甲在起初都不吃東西,飼養狀態下的穿山甲又經常會產生胃潰瘍,所以得調整配方才會讓穿山甲身強體健,又不至於過胖。而行為及洞穴使用的觀察,不但可以增加對穿山甲的認識,更可以用來計算野外的穿山甲族群、或是改善展示場的環境,讓它更符合穿山甲的需求。
計畫執行了兩年多之後,我們的確累積了不少的基礎資料,就連穿山甲『相親相愛』的『18禁』錄影帶都拍到了呢!此外,從2004年的10月23日下午起至10月26日為止,在臺北市立動物園裡也舉辦了一個穿山甲的『族群及棲地變因評估(PHVA, The Population and Habitat Viability Assessment)』研習會,還要把在這個研習會中各組作出來的成果,提到保育繁殖專家群(CBSG, Conservation Breeding Specialist Group)的會議中作報告。
這個研習會邀請到CBSG的幾位專家,在三天半的密集會期中,與三十位參與台灣穿山甲研究的專家學者們共同討論台灣穿山甲的現況,並使用電腦軟體來對穿山甲的族群及棲地作評估,然後再依據評估的結果來訂定方針、採取行動。要作評估,就得照著電腦軟體上所列出來的二十多個項目一一作答、讓軟體跑出一個『可能情況(scenario)』,再討論這種情況是否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最接近現況或是「近未來」的結果。
可是,從一開始就頗慘。在沒有列表之前,我們原本就已經知道雖然我們正在從事穿山甲的研究,卻對穿山甲這種台灣鄉土動物仍然所知不多;但是在真正要填表時,才確實的體會我們手邊有的資料的確很少。因為我們只知道最基礎的資料,例如「一胎最多生幾隻(穿山甲通常生一隻,很偶爾的狀態下會生雙胞胎)」、「平均的體長(體重)」而已,而臨到「繁殖季是在什麼時候」、「雄性(雌性)最大的繁殖年齡應為幾歲」、「最老可以活到幾歲」等問題時,作答就好像是在菜市場買菜講價,一個說:「像這麼體型的哺乳動物,通常可以活到十來歲,就算牠到十二歲都還可以生吧!」,另一個就說:「不行,我覺得還是保守一點,十歲好了」。等到再填「0-1歲的死亡率」、「1-2歲的死亡率、「2-3歲的死亡率」時,就『猜』得更厲害了。等到二十幾題都答完(矇完)之後,讓電腦作計算,就出來了一個聳動的『可能狀況』-台灣的穿山甲在二十年後就會絕種!
這當然是指不改善現況時的結果。但是在場諸位則大流冷汗,開始回頭檢討0-1歲的死亡率。
因為穿山甲的媽媽是會育幼的,而且小穿山甲會緊抱著媽媽的背部後方(腰?),讓媽媽帶著走來走去,所以在0-0.5歲之間是受到很好的照顧。不過由於牠們在六個月大後就會離開媽媽的『懷抱』,孤零零的面對大自然的殘酷,於是在過一歲生日之前的死亡率應該就會很高……
無論如何,改來改去的結果,就是穿山甲絕種的年限從二十年變成五十年、七十年,但這些都是狀況有改善的結果。
要是台灣的民眾繼續服用有添加穿山甲鱗片的中藥、吃牠們的肉、使用牠們的產製品的話,就會讓牠們是雪上加霜,以更快的速度,從原本就已經日漸稀少的棲息環境中消失無蹤。有『通乳』、『強精』等藥效的中西藥材還有許多,市面上也有許多替代品,絕對不需要把我們的本土動物逼上絕路。
為了讓穿山甲這種消失中的盔甲精靈能夠繼續在台灣生長,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替牠們、也替我們自己留下最後的一塊樂土。
這篇原本刊登在[動物園雜誌]上
評論: 19 |
引用: 0 |
閱讀: 34216
ggm
[ 2008-04-08 20:08 | 回覆
| 編輯 刪除 ]
該內容只有管理員可見 |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