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家長物種歧視 阻兒童科普知識

這是8月12日在「孩童心靈地球公民國際研討會」上當論壇與談人之後被採訪的。

趙瑜婷/臺北報導 2010/8/13 
醜醜的蟑螂好恐怖,家長為兒童選科普書籍時,也會有「物種歧視」。「孩童心靈地球公民國際研討會」昨天在臺北市展開兩天議程,在生態環境教育論壇中,學者指出,大人對某些生物的偏見及厭惡,導致科普出版受限,阻擋兒童的好奇心,也無法正確認識生物知識。「全球環境急遽變遷,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要改變。」主辦的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董事長楊茂秀表示,兒童的閱讀不應局限在書本或網路,應從所處的環境讀起,多接觸大自然,想像力才能活潑;家長也可學習從孩子童真的眼光來看世界,讓親子更親近。楊茂秀建議學習德國,低年級學童下午可留校,另請一批教師進駐帶領戶外活動。

有童書描述青蛙將蝴蝶女友吃掉,成人可能認為太殘忍,其實這是讓孩子了解昆蟲生物史及食物鏈。張東君說,日本有《骨骼動物園》童書,臺灣因造形不可親而拒絕出版,但從骨骼標本能清楚了解生物構造,例如蝙蝠翅膀其實是牠的手掌。

臺灣家長雖重視生態教育,但常以自己的觀點為兒童選書,無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求知。臺北市立動物園祕書組組長張東君舉例,家長不喜歡跟孩子介紹蟑螂、蛇、雞母蟲、蚯蚓等,厭惡的情緒也會感染孩子不去接近,可是像蚯蚓會清廚餘,其實是益蟲。她建議面對這類生物,親子可從「小處」著眼,例如從蛇的美麗大眼睛或鱗片花紋開始認識。


以下是演講大綱
「種族岐視」的科普選書


不只是童書繪本,即使是純文字書,除非書的出版年代久遠,出版社在發行時會標註保留原汁原味以外,帶有種族岐視色彩的書籍若是不修正內容直到政治正確,就只有被禁一途。由海倫
˙貝納曼寫與繪的著名繪本《小黑三寶(Little Black Sambo)》(我剛剛發現有中文版,叫《》)就是為了主角及爸媽的名字被質疑是岐視有色民族,而在出版了半世紀後,突然被禁止出版二三十年,直到十幾年前才得以重見天日。
但是有關動物,不論內容再佳,只要「有圖有真相」或是正好屬於某個種族,就會非常不幸的會因「文字獄」而被株連九族、不得翻身。由於大人先入為主的觀念,用有色眼鏡看待某些科普以至其他各種讀物,就會導致孩子們在學習或閱讀上有所漏失。而通常這些被過濾掉的,都是生物學上的基礎。有些是長像不討喜或易受誤會的動物、有些是大人會做不當連想而難以接受的動物結構。會被濾掉的關鍵字會是蛇、蟑螂、骨頭等等。可是,在要認識生態系、大自然,進行生態教育時,不做通盤的瞭解,知識的基礎就不穩,也無法建立對生態系的整體概念。
即使有幸出版問世,也還是會有問題發生。內舉不避親,我翻譯的蝌蚪的諾言在我拿給天下雜誌,哀求他們出版之前,其實也曾經拿給其他幾家出版社評估過。可是他們都用同樣的價值觀,判斷這本書不適合他們的出版路線。當我受邀演講或辦活動是用這本書的內容為主題時,也曾經被主辦單位要求要更改書的結局,因為他們接到家長的抱怨電話。原因只有一個,他們以大人的愛情觀來做判斷,認為結局過於殘忍。反過來看,兒童在聽故事時卻都是眼睛發亮,並在最後大聲喊出正確的始末,洋洋得意。這是本能夠學到兩種生物的生活史、學到食物鏈的好書,卻差點因大人的判斷,而讓兒童跟它錯身而過。
所以我認為要做到生態關懷、落實生態教育,首先就得先破除生物界的種族岐視才行。否則出版社為了市場考量,自然也不敢引進這類書籍進行翻譯,或是請本土作者寫這類書。這真的會導致一個「上樑不正下樑歪」的社會,如此一來,怎麼可能培養得出好的地球公民呢?這種時候,就只有請政府出版品,或是能夠不計較淨利收入的學會基金會出馬啦!
近年來,政府出版品的樣貌也已經變得越來越多元、越來越活潑。假如政府單位及學會基金會能夠在致力於出版本土作品之餘,也同時引進國外的優良出版品,以饗台灣的科普小眾讀者,就能減低科普選書中的種族岐視,達到政治正確,也更能做好生態教育。  
評論: 2 | 引用: 0 | 閱讀: 9029
  • 1 
Suikouniu [ 2010-08-24 15:32 網址 | 回覆 | 編輯 刪除 ]
十分同意!
青蛙巫婆 [ 回復於2010-08-26 10:37 網址 | 編輯 刪除 ]
呵呵,謝謝您的同意啊.
  • 1 
發表評論
暱 稱: 密 碼:
網 址: E - mail:
驗證碼: 驗證碼圖片 選 項:
頭 像:
內 容: